蔣介石:打得不好就撤番號!爲何整3師定陶戰役覆滅後又重建了?

浮沉聊曆史 2024-04-29 21:08:55

定陶戰役整編第3師全軍覆沒,戰後國民黨軍又重建了這支部隊。第5綏靖區參謀長馬治安得知這個消息後,就問司令孫震:“委座和矮公(陳誠)不是三令五申,哪個部隊打得不好,就撤銷番號嗎?咋個整三師的番號又不取消了?”

孫震笑著說:“人家這是全軍覆沒,和打得不好是兩回事嘛!”馬治安立刻明白了過來,連連點頭說道:“對對,這就是妙用之道!”

這個段子摘自陳湘遠(時任第5綏靖區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于1962年所寫的《整三師覆滅與劉峙免官》,雖然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存疑,但是卻充分展現了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隊內部存在的問題,並以诙諧幽默的段子呈現了出來。

中央軍覆滅盡全力進行重建,地方雜牌部隊覆滅盡可能撤銷番號

自北伐戰爭開始,蔣介石就以各種辦法擴大中央軍,削弱歸于他的地方雜牌部隊,這一方針持續到國民黨軍隊敗退台灣。

三大戰役前,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不斷損兵折將,但紙面上的兵力一直沒有大幅度下降。這主要是因爲,每當一支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全軍覆沒後,只要不是在戰場上投降的,不久後就會開始重建。僅僅是整編第3師,就先後重建過三次,所以該師的番號一直存在于國民黨軍隊序列中,從未缺席過。

當地方雜牌部隊全軍覆沒後,蔣介石通過重建部隊的方式使之成爲中央軍。如鎮嵩軍整編第15師,該師在覆滅後就交由中央軍整編第9師幫助重建,重建起來的整編第15師中大量軍官都來自于整編第9師,這個師性質也就這樣變成了中央軍。

對于蔣介石的手段,雜牌部隊的軍頭也是心知肚明,經常出工不出力,陽奉陰違保存實力,坑死中央軍部隊的事情屢屢發生。

定陶戰役失敗,實際上主要處罰的就2個人,分別是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參謀長趙子立,其余的高級將領都沒有被處罰,甚至連救援不力的整編第47師上下都無一人被撤職。

劉峙下台最根本的原因並不是軍事上失利,而是劉峙的後台老板何應欽失勢了,陳誠借機就把劉峙撤了。而作爲陳誠系的徐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嶽,連吃了宿北、魯南兩次大敗仗,都能保住職務,就可以發現其中的問題。

接替劉峙擔任鄭州綏靖公署主任的是時任陸軍總司令的顧祝同,解放戰爭開始時整編第3師已經被顧祝同所控制,由其侄子趙錫田擔任師長。原本顧祝同是要培養趙錫田的,但沒成想趙錫田翻了車,自己也當了解放軍的俘虜。

爲了重建整編第3師,顧祝同把該師交由整編第26軍負責重建,由整編第26軍副軍長李楚瀛擔任師長,雷自修擔任整編第3旅旅長,譚嘉範擔任整編第20旅旅長。整編第26軍名義上是由原第31集團軍改編而成,爲湯恩伯系的基本部隊,但原來的部隊都被調走,隸屬該軍的第32軍和第40軍都是雜牌部隊,軍長王仲廉、副軍長李楚瀛這些湯系將領實際上被架空了。

李楚瀛

隨著整編第3師的成立,使得王仲廉終于擁有了一支靠得住的部隊了,雷自修、譚嘉範都是第13軍出身的。

由于國民黨軍隊在戰敗後,只要沒有查出大問題,一般都是部隊最高指揮官被撤職,下面的旅長、團長基本上可以官複原職。定陶戰役中僥幸逃出的原整編第20旅旅長譚乃大,想要重新回部隊,但因譚嘉範已經代理旅長,也就沒有他的位置了。

解放戰爭中第一次重建的整編第3師已經完全沒有了過去老第10軍的影子了,成爲了一支湯恩伯系部隊。

1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