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季度GDP增速看,蕭條周期結束了沒?

趙弘談商業 2024-04-17 02:47:09

之前在《》講過一個觀點,疫情並不是需求不足的核心原因,核心原因是蕭條周期下的周期性動能不足帶來的,今天發布了2024年一季度的經濟數據,小編結合一季度的經濟增速數據寫一寫關于需求恢複的如何?

一、從這兩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描述說起

2022年對形勢的描述:當前我國經濟恢複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蕩不安,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加深。

2023年對形勢的描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

從措辭中可以看到,針對需求問題的描述,國內需求從“需求收縮”轉向“有效需求不足”和“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國際需求問題從“動蕩不安,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加深”轉向“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供給問題從“供給沖擊”轉向“部分行業産能過剩”。

這樣的措施調整意味著國內需求已經開始恢複,並形成了一定“態勢”(央行一季度貨幣政策會議描述),但是帶動經濟的社零消費有效需求仍然存在不足,我們把這個進行一個量化,即用經濟增速同5年和10年的移動平均增速做一個對比,小編初步分檔如下。

根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數據,一季度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5.3%,處于中度偏弱區間,第一産業同比增長3.3%,處于基本區間(一定程度上受到季節性影響);第二産業增長6.0%,處于強勢恢複區間,;第三産業增長5.0%,處于基本恢複區間,各産業的增速恢複情況如下圖,從一季度數據來看,一季度的增長動能主要依靠第二産業帶動。

這一點和國際需求恢複密切相關,從數據來看出口數據同比增長5%,這爲彌補國內需求弱恢複格局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二、從周期角度說起

根據康德拉季耶夫的周期理論,2020-2023年是蕭條周期區間,2022年和2023年是蕭條周期的末端(預期2024年二季度結束)周期角度而言,供需關系是周期的核心要素,當下處于全球的蕭條周期區間,國內的5.3%增速已經非常可觀,在這個比爛的世界,我們的確可以稱之爲“這邊風景獨好”。但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從周期角度而講,它是由長波周期中的蕭條周期下的失業危機和經濟不景氣在社會整體預期上打擊了社會的需求最核心的購買意願和購買能力兩個要素,這也構成了蕭條周期最典型的特點就是消費需求的萎靡,因此從這個數據來看,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未來一段時間將聚焦于預期恢複引導和就業安排上,畢竟5.3%的開局基本意味著在沒有極端事件的情況下國內全年增長目標大概率實現。

三、需求不足從改善和引導預期開始

供需關系的周期性決定的需求不足伴生的便是供給的萎縮,需求的恢複既需要供給端的“産能去化”以匹配需求,又需要穩定失業率和改善社會經濟增長預期使社會的購買能力和購買意願重新恢複,進而推動需求端的新需求的形成和回升來帶動曲線上揚,當下的一季度數據,在供給端已經出現了恢複迹象(雖然PPI仍未轉正)。因此後面大概率將會以就業和新需求培育作爲主要政策方向,就業需要二三産業的景氣,特別是以服務業爲首的三産經濟。

新需求的刺激需要區分短期和長期之分,短期的新需求是爲了穩定基本面並進入回升趨勢,比如最近的房地産兜底政策,而長期新需求是爲了匹配新一輪供給(也就是新質生産力形成的供給能力)帶動下一長波的形成,比如三大件和設備更新,當然長期需求刺激目的在長期,短期也會利好。

總體來說,在全球大蕭條背景下國內一季度的經濟增速真的可以用“不錯”來形容,這也更加讓人期待半年度數據。



0 阅读:0

趙弘談商業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