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家,全程線上不入校!這所“雙一流”完成本輪審核評估

澤祥評教育 2024-04-12 21:59:13

武漢理工大學是湖北省第一所接受第一類審核評估的高校,也是教育部實施“全程線上不入校”審核評估試點且全國首家完成的院校。

1月15日,武漢理工大學舉行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專家意見交流會。評估專家組組長、同濟大學校長鄭慶華院士代表專家組充分肯定了學校的本科教育教學工作。學校是全國首家“全程線上不入校”審核評估試點高校,各項工作得到了教育部教育質量評估中心的認可。教育部教育督導局局長、時任教育質量評估中心主任範唯在交流會上表示,武漢理工大學基于數智化治理體系的“無感式”評估模式爲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形成了示範效應。

近日,麥可思研究(以下簡稱“麥”)特別邀請了武漢理工大學本科生院院長肖靜,請肖院長分享了學校參與此輪審核評估的工作經驗。

麥:應對本輪審核評估,學校是如何組織相關工作的?

肖靜:在迎評籌備上,我校重抓這些方面:

(一)領導重視,組織有力。學校成立了以校黨委書記、校長爲組長的領導小組,統籌推進評估工作;印發《武漢理工大學2023年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工作方案》,明確工作目標、任務分工和時間節點,確保評估工作有序進行。

(二)明確分工,責任到人。學校制定了詳細的“作戰圖”,具體確定並安排各學院、職能部門的工作內容和時間節點。

(三)廣泛動員,深入培訓。學校組織召開了40多場動員大會、培訓會和推進會。各學院也積極組織教職工深入學習審核評估知識要點,確保准確理解和把握指標體系的要義。

(四)加強檢查,注重實踐。學校非常注重實踐檢驗和專項檢查。在學院自評自建工作中,本科生院共組織了58位專家分小組深入學院聽課、座談訪談、查閱試卷等,總共聽課300多門,召開會議120多場,座談訪談200多人次,查閱試卷3000多份,爲自評報告撰寫提供了有力支撐,也促進了學院間相互交流與學習。

麥:自評報告撰寫是審核評估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學校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

肖靜:本輪審核評估提出了“1+3+3”的報告體系,“1”便是作爲基礎的自評報告,這是學校自評自建工作的核心內容。學校需要根據自身情況合理選取評價指標,如武漢理工大學是一類參評院校,學校對標世界一流、行業領軍、工科領先高校,以此出發選擇常模和指標。

自評報告撰寫過程中,學校主抓三點:

一是數據支撐,客觀自評。我校在自評過程中全面核實核准學校數據,確保自評報告准確,客觀。我們深入分析和對比了教學質量、學生滿意度、課程成績等各類數據,從而找出學校在本科教育教學方面的優勢和不足。這些數據不僅爲自評報告提供了量化支撐,也爲精確制定改進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據。

二是聚焦問題,凝練特色。學校對照上一輪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專家組的意見和建議,深入開展自評自建工作,補弱增強,在解決問題中總結特色和亮點,在本次自評報告中講好理工大故事。

經過126年的發展,行業特色已然成爲我校辦學優勢。特別是近70年來,學校共培養了60余萬名高級專門人才,是爲建材建工、交通、汽車三大行業培養人才規模最大的教育部直屬高校。立足“三大行業”,學校逐漸形成了“黨建引領”“數字化轉型”“創新創業教育”“高質量就業”四大特色,著力實現人才培養能力、師資建設水平等穩步提升。

圖1 武漢理工大學“一個優勢”“四個特色”“五個顯著提升”

三是廣泛征求意見,持續改進。在完成自評報告初稿後,我校廣泛征求學校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多次增刪修改,優化完善。我們還組織學院加強教風學風建設和質量文化建設,規範教學檔案管理,爲審核評估工作提供了堅實基礎。通過嚴謹的自評和持續改進,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

麥:“全程線上不入校”對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勢必提出更高要求,學校的信息化建設情況如何?

肖靜:近年來,我校深入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把教育數字化轉型作爲支撐教育改革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舉措,堅持“黨建引領、數據驅動、協同共享、提質增效”,不斷塑造學校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去年,我校成功舉辦了2023全國教育數字化現場推進會,學校教育數字化轉型取得的進展和成效更受到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同志的充分肯定。這一系列舉措爲學校成爲“全程線上不入校”評估試點院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創造了切實可行的條件。

我們升級改造了校園網絡、智慧教室、數據中台等基礎設施,完全具備專家在線開展文案審閱、聽課看課、校內外走訪考察、深度訪談、問題診斷、溝通交流等常規考察和評估工作的條件,爲“全程線上不入校”的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另外,學校還構建了線上線下“雙空間”學習場域,啓動資源與數據雙驅動的理工智課平台,已建設15000多個課程空間、45萬多個課程資源,用戶總數近65000人。這極大方便了評估專家查閱各類課程資源、教輔資料等,有力支撐了“全程線上不入校”評估工作的開展。

與此同時,學校著力建設完成“數據+模型”雙耦合數據中台,打造了智能體測中心、未來學習中心、圖書漫遊中心。我們還引入行業領先技術打造了7個沉浸式體驗教學場景,涵蓋數字化創新創業、光纖傳感網絡、船舶遠程駕駛、智能汽車、人機協作、水泥數字工廠、汽車遠程駕駛等方面。這些數字化教學場景充分保證了全程在線評估學校教育教學資源的可行性。

本次學校線上評估打破了時空限制,使考察更加方便、全面、深入,優化了考察方式,減輕了工作負擔,增強了評估效能,證明了“全程線上不入校”的評估模式是切實可行的。

麥:學校如何提升評估專家“線上評估”的體驗感?在此過程中,學校如何充分展示本科教育教學各項工作成效?

肖靜:爲方便評估專家采用“無感式”評估方式開展文案審閱工作,隨時查閱我校本科教育教學的業務、管理、系統數據,學校專門建設了本科教育教學質量數據駕駛艙,便于專家一目了然審核我校本科工作全貌。

圖2 武漢理工大學數據駕駛艙界面示例

駕駛艙涵蓋學校概況、黨的領導、質量保障能力、教育教學水平、教育教學綜合改革、武漢理工大學特色案例等6個版塊,涉及4個一級指標點、12個二級指標點、38個定性指標點、39個定量指標點,並能直觀展現。點擊相關版塊和指標點,評估專家就能輕松查閱具體內容和支撐清單。

學校打造了帶直錄播功能的武漢理工大學理工智播平台、AI智能巡課系統,以充分滿足專家的看課、聽課、巡課需求。評估專家登錄該平台後,可以隨時進入正在進行的課程聽課,還可以巡查往期各門課程的教學實錄視頻。

麥:評估專家特別肯定了學校教育數字化賦能“五新”計劃,認可學校“初步形成了可複制、可借鑒的理工方案”。能否簡要介紹下“五新”計劃?另外,數字化賦能有哪些具體做法?

肖靜:我校于2022年5月發布了“5·30”行動計劃,致力打造學校高質量人才培養與招生就業新生態。

“五新”計劃起到了該行動計劃的引領作用。“五新”指的是新標准、新動能、新模式、新體系、新文化。例如,新標准提出重構培養質量、學生能力、專業設置、專業質量和課程質量標准;新體系意味著面向數字時代的需求,學校重新打造人才培養、招生工作、就業促進等體系。

簡言之,這一計劃目的在于通過數字化與教學、科研、治理等深度融合,重構學校本科生人才培養體系,推動整個教育生態的改進與完善。

圖3 武漢理工大學“5·30”教育教學數字化行動計劃

如前所述,數字化建設是學校的工作重點,也是重構本科生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環節。

例如上文提到的數據駕駛艙,學校按照上下貫通、協同共享的原則,做到了校長、處長、院長“三層鏈接”,打通教學科研單位數據驅動全鏈條。依托“三層鏈接”數據駕駛艙,學校黨委常委會、校長辦公會等重要決策會議實現了“系統呈現、數據說話”。

依托學校的數據中台和數據駕駛艙,學校持續推進數據融合、互聯互通,與相關高校合力打造了校內、校外“雙空間”育人場域,與相關行業企業聯合打造了“無邊界”課堂、定制班,深入推進新技術新應用的戰略合作,形成了縱向貫通、橫向聯動的協同育人格局。

麥:學校與第三方評價機構合作了質量監測項目(包括在校生、應屆生、師資和用人單位評價等),這些評價項目的數據對審核評估起到了哪些支撐作用,能否請您舉例介紹?

肖靜:質量監測項目是學校外部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教師、在校生、畢業生、用人單位等不同維度調研,能有效地幫助學校找出人才培養的優勢和短處。例如,用人單位和畢業生調研目的都在于衡量人才培養成效與市場需求是否匹配,畢業生是否具備長期發展的能力和潛力等。從學生和用人單位的不同角度得到的更爲全面的數據和評價結果,對學校改進教學質量有重要意義。

同時,此輪審核評估非常重視以多維立體的全面視角評價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此次推行的“1+3+3”評價體系就是以《自評報告》爲主體,配合3份過程性報告(《本科教學狀態數據分析報告》《在校生學習體驗調查報告》《教師教學體驗調查報告》)和3份結果性報告(《本科生就業數據分析報告》《本科畢業生跟蹤調查報告》《用人單位跟蹤調查報告》),需要學校從學校、教師、學生、用人單位等不同層面,用數據展現教育教學成效。可以說,與第三方合作的調研項目對學校提供審核評估支撐材料有重要幫助。

0 阅读:10

澤祥評教育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