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人民支前13用20萬副擔架,完成轉送12萬傷員的艱巨任務

大肥肥文史說 2024-05-05 17:08:32

華野隨軍擔架隊的配備

當時,每個縱隊直接掌握的隨軍民工擔架500副,挑子500副,合成一個擔 運團,約3.6萬余人。

衛生部掌握機動擔架1000副。共有擔架7200副(每副6人), 挑子6900副。

地方支前機關掌握的擔架有7500副,挑子9000副,小車1.3萬輛。

華東軍區後勤部掌握小車2000輛。

加上機動力量,總計前方第一線共有擔架1.6 萬副,挑子1.7萬副,小車2萬輛,共有14.6萬多人。

第二線及後方臨時轉運的民工則由各地支前機關根據任務進行調配,數量就更大了。

豫皖蘇區民工整裝待發

曆城縣擔架團的編制和組成

編制

1.團部——團長段明珠、政委于子正、供應部主任賈緒穎、供應員2人、文 書1人、政工幹事1—2人,檢查了解情況,以免領導上事務主義,而又是個機動力量。另一個通訊班10人,從柳埠、西營抽調民兵帶去。

2.團以下分2個大隊———是西營區85副擔架爲一大隊,柳埠區75副,臥 龍區40副,合編一個大隊,爲第二大隊或柳埠第二大隊,臥龍區成立獨立中隊,可根據情況機動。

3.兩個擔架1個班,共編爲100個班,班以上爲分隊,5個班爲1個分隊,1 個分隊共10副擔架,共編20個分隊,3個分隊編1個中隊,共編6個中隊。又3個中隊編爲1個大隊,共編爲2個大隊。

4.大隊的幹部要配備分區委員一級的幹部,中隊幹部要配備脫離生産的幹部。 分隊一級的,好的村幹,班長一級的要積極分子或黨員, 一定要保證一副擔架一個黨員或民兵積極分子,並要認真檢查。

組織制度、黨的組織

1.團裏設團委會,委員5人:于子正、段明珠、王恩雪、李致生、臥龍區一人。于子正同志爲書記,團委會是集體研究領導決定一切問題的權力機構。

2.大隊設總支書記,由王恩雪、李致生二位同志兼任委員,由中隊的幹部參加,得由團委會決定或選舉。

3.中隊設分支,分隊設小組。

制度——黨委會、團委會5—7天一次。總支、大隊會3—5天一次。分支、中隊會2—3天一次。分支3天彙報一次。小組會、班務會3—5天一次。

淮海戰役轉運傷員統計表

擔 架

解放軍傷員

20.6萬副

119830人

淮海戰役傷員統計表 單位:人

人 數

時 間

華 野

中 野

共 計

一階段

43130

5500

48630

二階段

31700

19500

51200

三階段

20000

20000

總計

94830

25000

119830

豫皖蘇傷員轉運辦法

甲、總則

一 、爲提高戰時傷員轉運效率,節約民力,實行發價包運,特規定此辦法。

二、傷員自火線轉運至縱隊醫院(第二線)由部隊負責。自縱隊醫院轉運至後

方醫院,由地方負責,但部隊須負責傷員之管理治療及掩護以保證轉運任務之完成。

三、第三線傷員轉運一律組織臨時民力,發價包運,如臨時民力因戰況需要,撥入第二線介紹部隊轉運時,由部隊發給運價。

乙、轉運之組織及辦法

四、戰役開始前由豫皖蘇後勤司令部前方辦事處依據野戰軍部署,布置傷員轉運線,指定分區後勤司令部在轉運線上設立傷員轉運總站及分站。

五、根據戰時需要,分區後勤司令部于規定地點(野戰軍之前方醫院附近)設立傷員轉運總站,並向縱隊醫院附近派出分站。

六 、傷員轉運總站及其向各縱醫院附近派出之分站,由分區後勤司令部派出 幹部組織之,總站設正副站長各一人,下設民力股、傷員招待股、糧草供給股及 總務股。

民力股負責民力調運、附近民力的組織動員及集中之民工管理教育;

傷員 招待股負責傷員之招待、食宿准備;

糧草供給股,負責民工糧草供應及糧草調劑;

總務股負責通訊聯絡警衛及站內人員生活之管理。

後方各轉運分站,設站長1人, 下設民力股、傷員招待股及糧草供給股,負責過往傷員民工之食宿招待,民力之接換補充,由縣後勤指揮部派出幹部組成之。

七、前辦及分區後勤司令部在戰役開始前,應采預計之轉運任務(傷員數量, 民工數目,糧草需要數量……)布置轉運總站及分站,事先做到民力及食宿的充 分准備,轉運總站應與野戰軍前方醫院及前防各轉運分站取得密切聯系,並隨時 向分區後勤司令部及前辦報告工作情況及時了解轉運任務,隨時通知各分站,各 分站應隨時將本站工作情況報告總站,建立總站與分站的報告聯系制度,以更有效的完成工作任務。

八、沿轉運線之警衛掩護由軍分區負責配備武裝。

九 、傷員轉運總站及分站爲臨時性質,根據戰時需要設立,于戰役結束轉運任務完成後撤銷之。

十、傷員轉運總站及分站之辦公費用及不脫離臨時參加工作人員之供給,由各站造預決算在戰勤費內開支。

丙、運價及付價辦法

十一、第三線傷員轉運之運價暫定如下:擔架每擡重傷員1名轉運50華裏者,給價40斤(秋糧)。各種車輛每載輕傷員1名,轉運50華裏者,給價30斤(秋糧)。

十二、已集中而未接受任務及因氣候與其他原因而停運之日期,民工生活由公家供給,每日每人秋糧3斤半,驢6斤,牛7斤,騾9斤。

如因調集過遠,返回路程超過轉運路程,每超過70裏路,發給1日之夥食(由完成任務點之轉運站開條借給,在轉運證上注明)。

十三、帶領民工之工作人員,原機關自帶供給,如系不脫離生産人員,按脫離生産人員供給,在戰勤費內報銷。

十四、轉運之民工,以隊爲單位,包運傷員按隊負責,按隊計資。

十五、民工到縣集中至到達轉運站, 一般由縣按路程遠近發給現糧,但須將 發給之數量日期,介紹轉運站,到達轉運站後及接受任務出發轉運,由該轉運站 按隊(包運單位)發給傷員轉運證,說明傷員包運數量及裏程,逐站憑轉運證開 條預借糧草(無轉運證不發給),由該站負責人在轉運證上注明日期、數量並蓋章,

如臨時因天雨換藥或其他原因不能行動,由住宿之轉運站借給糧草,則必須由該 站負責人在轉運證上注明原因,完成任務時,將傷員交代于某一轉運站或後方醫 院時,亦須由該站或醫院在轉運證上簽名蓋章注明,由該民工隊負責人持轉運證向原縣領取運價(扣除轉運時之給養)分給民工。

十六、各轉運站結束前,算清各縣區民工隊開支糧草,將條據轉回原縣,統一向上級政府報銷。

冀魯豫戰勤司令部試辦接力轉運成功

冀魯豫戰勤指揮部試辦接力轉運站成功,節省了大批人力物力財力,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該區過去改行長途直線運輸,往返數 百裏。因距離太遠,必須提前集中大批民工在前方等候任務,浪費人力物力很多, 既耽誤後方生産,又影響民工情緒。

9月初,某部配合濟南作戰,正值農忙,後勤 總指揮部乃改用接力轉運站辦法。從前方部隊包紮所到後方醫院,每30裏設一轉 運站,組織周圍15裏內之擔架聽候調用。

實行義務包工制,每副擔架4人,運30 裏完成任務,發給小米15斤,並發完工證,予以記工。爲了准確掌握時間,密切 上下站間的聯系,下站派3人住上站聽候情況,隨時把傷員數目、到來時間,報 告本站准備。本站接通知後,即按時按數調集擔架,這種方法克服了長途直線轉 運中的種種缺點,節省了大批人力財力。

但有些地區事先沒有進行細密的組織工 作,也發生了集合遲慢等缺點。指揮部除決定在全區普遍推行接力轉運站外,並 提出幾點改進辦法:

一、統一指揮。轉運站周圍15裏村莊之民工,統一由該站使 用。如系兩縣交界處,由分區授權一個縣負責。

二、每站集中民兵15人,專任通 訊工作,5個村至7個村爲一通訊站,設聯絡員,傳達任務情報。派往前站之聯絡 人員,要掌握更前一站的情況,以爭取更充足的准備時間。

三、盡先用外圈的擔架, 5裏以內者由站掌握爲機動力量。縣區必須掌握使轉運站15裏外地區與沿站15裏 以內村莊民力負擔平衡。

四、原則上30裏1個工,因等候任務或陰雨拖延時間過 5天以上者,按天增工。等候任務時間,給養由政府按過去標准供給。

五、離站遠近村莊民力之調劑,縣區須注意使負擔平衡。

華東各醫院及傷員轉運站的配置

醫院番號

配置位置

任務區分

傷員轉運站

部隊番號

傷員數

野衛

層山

野衛七院

大戴莊

三、廣縱隊

3000

野衛十二院

桑村

七、十縱隊

2000

野衛二院

萬村

十三縱隊

3000

野衛三院

磨山

四、八縱隊

2000

鐵佛寺、洳口、 店子、岔河

野直院

碑柱

500

野衛四院

魯坊

2500

東衛

浦汪

一、六、九、魯、特

各縱隊

泉源頭

一重傷醫院

小哨

2000

二院

八裏巷

1500

十四院

前海沿

2500

三院

商家山子

二、十一、十二、魯、 特各縱隊

1500

大峪子

十五院

朱範

2500

蘇北兵團衛生所

蘇北兵團及(中) 十一縱隊

2000—8000

合計

31000—32000

轉送傷員 熱愛傷員

淮海戰役中,數十萬擔架隊員懷著對子弟兵的深厚感情,奮不顧身,火線搶救 傷員,長途跋涉,轉送傷員。他們不辭勞苦,日夜轉送。腿腳腫脹,穿不上鞋,就 穿著襪子前進,襪子磨破了,就赤腳轉送;連續行軍數百裏,幾晝夜不休不眠,從 不叫苦叫累;即使有病在身,也不願休息,忍病痛堅持。

他們視傷員如親人。爲減 輕傷員痛苦,他們想出了不同地形擡運不同傷勢傷員的對應方法,制作了床式、棚 式、靠背式、推擡兩用式等多種擔架;遇到敵機轟炸,他們總是先隱蔽傷員,來不 及隱蔽,就撲在傷員身上,甯肯犧牲自己,也不願傷員再次受傷;

雨雪時,他們拿 出自己的被褥、蓑衣、狗皮,甚至是脫下身上的衣服爲傷員取暖避寒,遮風擋雨; 他們還經常節省下菜金,給傷員買東西吃,用嘴給傷員吸痰,用自己的飯瓢、茶缸 給難以行動的傷員接大小便。

傷員轉送到醫院或在轉運站停留時,解放區人民就會 組織各種小組,爲傷員服務,餵水餵飯,洗補衣物,熱情接待,殷勤照料傷員。

從前方到後方,從火線到醫院,處處湧現著動人的軍民魚水情。

圖爲棚式擔架(左)和靠背式擔架(右)

山東

淮海戰役中,及時地把我軍傷員搶救並轉運下來,山東數十萬民工擔負著艱 巨的任務。這些民工有不少是夏、秋兩季從家裏出來的,早已到了服務期限。

濟 南戰役勝利後,又隨著華野大軍來到淮海戰場,這時天氣轉寒,不少民工家裏還 未捎來棉衣,但這並沒有動搖他們支前到底的決心,民工們一致表示:淮海戰役 打不完,我們堅決不複員。

膠東有3000 多名隨軍常備民工服務期滿後不回家。其 中有個姓郭的民工在執行任務時被炸傷,痊愈後上級決定要他複員回家,他說什 麽也不肯,把他送出300多裏路後,又趕回原部隊。

民工們在執行任務中,視傷 員如親人,出入槍林彈雨,冒著生命危險,及時地把傷員從火線上搶救下來。在 圍殲邱清泉、李彌兵團時,渤海第一專區擔架團特等功臣李省三主動組織民工到 火線搶救傷員,在接近敵人時,他們一面搶救傷員, 一面向敵人射擊, 一夜就連 續3次上火線進行搶救。當敵人的炮火封鎖了道路時,李省三就趴在地上讓其他 民工將傷員架在他的背上,順著地堰慢慢地往前爬行,終于沖出了敵人的火力網。

膠東北海民工團有4個民工在一次轉運傷員時,遇上敵機轟炸掃射,隱蔽來不及, 隊員們就撲到傷員身上,用自己的身體掩護傷員,並說:“同志,打不死我就打不 死你!”

膠東招北擔架6分隊,在一次往前線送鞋時,遭到敵機轟炸,7名民工犧 牲,擔架被炸毀7副。民工們不但沒有嚇倒,反而激起了他們對敵人的無比仇恨。 他們從地上爬起來,掩埋了戰友的屍體,響亮地提出:“要爲死者報仇,減人不減 擔架,不徹底殲滅敵人不回家。”

擔架少了,他們就用自己節省下來的菜金買來木 料,連夜趕制;前線買不到麻繩,就用自己的背包帶紮擔架;人員不足,就由原來 的5人擡一副改爲4人擡一副。

就這樣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忍饑耐寒,出入炮 火之中,共搶運傷員50次,計999名,其中從火線轉運下來的就有483名。追殲 徐州逃敵時,他們急行軍400余裏,緊隨部隊完成任務。被授予“轟不垮,拖不亂,擔架越毀越多,從無逃亡”的“鋼鐵分隊”,全隊143人都立了功。

中原

及時把成千上萬的傷員從前線送到後方醫院進行有效的治療,使傷員很快恢 複健康重返前線,是人民群衆支前的重要任務。

千百萬擔架民工在搶救和轉運傷 員中,發揚了高度的階級友愛精神,冒著槍林彈雨、風雪嚴寒,日夜奔走,長途 跋涉,進行轉運。

豫皖蘇地區組織擔架10多萬副,每個分區保持有1000—2000 副常備擔架,全區有常備擔架1—2萬副。這些常備擔架又稱“一線擔架”,組織 嚴密,戰鬥力強, 一般以縣爲單位組成常備擔架團,由縣的主要領導擔任團長和 政治委員。每副擔架由6個人輪換著擡,3副擔架爲一小隊。同時,動員支前小 車1.8萬輛,汽車和馬車100輛。

第三專區毫龍崗區擔架隊,有65人隨部隊行動 45天, 一直在前線搶運傷員,有時還幫助部隊運彈藥、挖塹壕,成了戰士們的得 力助手。從商水縣出發赴前線的豫西擔架隊,去時運去支前糧食,到戰場後,他 們不顧疲勞,卸下糧食就轉運傷員,冒著槍林彈雨把傷員一個個擡下來,跑著送 到醫院搶救治療。

當時淮海戰場大雪紛飛,民工們怕凍著傷員,脫下自己的棉襖蓋在傷員身上,自己僅穿一件夾衣。有的傷員看到這種情景,感動地流下眼淚。民工們卻笑著說:“你們在戰場上流血犧牲都不怕,俺是向你們學習哩!”

鄭州專 區支前民工看到傷員腳上的鞋破了,脫下自己的鞋讓傷員穿,自己光著腳從前線 返回鄭州。位于宿縣西部新設的宿西縣擔架隊,兩批達2710副,18天內轉運傷員 兩次,無一逃亡,兩次來回320華裏的路程,還不到2天2夜。幾個擔架員請假 回去拿棉衣,恐怕延緩時間,增加傷員痛苦,就4個人擡兩副擔架前往趕運。

在 轉運傷員中,民工們爲了減輕傷員的痛苦,細心琢磨在各種地形上對各種不同傷 員擡放的方法。他們創造制作的擔架有:床式、棚式、靠背式、升降式、推拉兩用 式等,以適應不同的傷員。

遇到敵機轟炸,他們用身體掩護傷員;他們自己花錢買 柴草燒火,供傷員取暖,買營養品給傷員補養身體。在民工中流傳著這樣的歌謠: “走得快,走得穩,走起路來不摔人;傷員受傷不能動,咱們耐心來伺奉;幫助傷 員大小便,不嫌髒來不嫌煩;傷員喝水和吃飯,不怕辛苦要照管;以上事情做得全,頭等功勞不費難。”

當傷員轉到野戰醫院或停留在轉運站時,解放區人民對傷員關懷備至,熱情 照顧。當地群衆組成各種小組,爲傷員服務,幫助醫院醫務人員給傷員餵水餵飯, 洗血衣綁腿,打掃衛生,拆洗被褥,縫補鞋襪等。

安徽省雪渦縣婦女許秀英,動 員自己的丈夫、兒子和村上的婦女,積極投入轉運站工作。她帶領幾十位婦女, 砸開冰河爲傷員洗血衣,第1次就洗血衣600多件,做鞋30多雙。第2次又洗了 兩小車和一挑子血衣。她廢寢忘食,日夜操勞,連續100多天沒有休息。傷員們 尊敬地稱她爲“人民戰士的母親”。

渦縣蘇平樓、萬樓兩所小學,組織40多名同學到轉運站護理傷員,在 1個多月的護理中,有的同學疲勞過度,給傷員餵飯時睡著了。校長組織大家唱 唱歌,提提神,又繼續工作。各地還廣泛開展了爲傷員捐獻和慰問活動。這些都 充分體現了人民軍隊與廣大人民群衆之間的血肉聯系,表現了軍民之間的魚水情誼。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