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14年,把女兒養成了抑郁:一個家庭最可怕的不是窮,而是充滿內耗

平等心理研究院 2024-03-25 15:40:59

01

我從來沒有想過,抑郁這個詞,有一天會出現在女兒身上。

女兒今年14歲,上初二。從初一下半學期開始,我逐漸意識到她有些異常。

她的情緒波動很大,經常發脾氣,但又不願意和我們交流。

有時候我只是一個簡單的提醒,不知怎麽的,就觸碰了她的逆鱗,情緒控制不住地對我大吼大叫。

每天都在抱怨:學校課程設置不合理,作業量超標,根本寫不完,自己都快困死了,也沒時間睡覺等等。

一開始,我下意識地認爲女兒是出現了厭學情緒,缺乏學習動力導致的。

每次聽她又開始抱怨,我都毫不客氣地糾正她:

不吃苦哪來的收獲?你現在學習是累,但其他方面完全不用操心,已經很幸福了!

看看你的同齡人,誰不是這樣的作息?每個人都一樣,怎麽就你這麽多怨言?

母女倆常常一言不合就大吵起來,家裏的空氣都充滿了火藥味。

那段時間,我只當女兒到了青春期,變得叛逆,雖然頭痛生氣,但也沒想太多。

直到有一天,老師突然在她的本上,發現了厭世的傾向。

學校老師有處理學生抑郁症的經驗,對女兒的情況非常警惕,立即就通知了我。

當天,我就帶女兒去了醫院,結果顯示,確診女兒患有中度抑郁症和焦慮症,需要服用藥物治療。

恐慌之下,我下意識地調整了對女兒的態度。

她說什麽是什麽,想做什麽就做什麽,我不再強迫她做任何她不喜歡的事。

即使成績急劇下降,我想了解一下原因,但是看著女兒一臉抗拒,我也不敢再問了。

本以爲,自己處處順著孩子,女兒的抑郁就能逐漸好轉。

但沒想到,女兒的問題卻愈發嚴重。

她的脾氣更壞了,她經常沖我發火、大吼大叫,情緒崩潰,把自己鎖在房間裏,拒絕出來。

請假的次數也變得越來越頻繁,落下的課也越來越多。

我幾乎都要崩潰了,不明白爲什麽會變成這,醫生也看了,藥也吃了,我們都每天看著她的臉色行事,小心翼翼地伺候著,可爲什麽她還是不滿意?

實在沒辦法,我終于向專業的心理咨詢老師求助了,看看他們能有什麽辦法讓女兒快點好起來,但是心理老師的話讓我們措手不及!

02

老師說:

“想要真正幫助孩子,吃藥只能緩解她的抑郁情緒,還需要父母調整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模式,改變孩子當前的成長環境。

孩子不願意向前走時,我們父母要首先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模式、教育方式,並用自己的改變來帶動孩子改變,建議你和家人一起學習成長。”

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我開始自我成長,學習青少年教育的相關知識。

之前我一直都不明白:“我已經很小心翼翼了,對學習也沒有要求了,可爲什麽她還是總說我不理解她,充滿對抗和敵意?”

經過老師的指導,我才慢慢地知道:

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後,父母會因爲內疚、自責和恐懼,往往態度會180度大轉彎,從過去的強勢和命令,變成什麽都順著孩子,希望孩子能快樂,盡快好起來。

但現實卻事與願違,父母越小心,孩子就越情緒化。問題反而陷入僵局,甚至變得更糟。

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有2點原因:

1、家庭“權力地位”的錯位,孩子和父母仍處于“對立”狀態

過去,父母在教育孩子和親子互動等方面,都是強勢、命令、權威的一方。

孩子抑郁後,父母變得順從討好,加倍小心翼翼,放縱孩子的學習,不敢管教幹涉。

孩子反而變成了那個“強勢”的人,掌握著家裏的氛圍。

然而,這種“權力地位”的錯位,讓孩子和父母只是互換了位置,但又站在了對立面。

2、父母的服從和包容,讓孩子認爲自己被放棄了

當孩子發現父母突然變了,開始放縱對她的各種要求時,無論表面多麽強勢,他們的內心都是極度恐慌的,還夾雜著一些委屈和憤怒。

他們覺得父母是完全放棄了自己,認爲自己不會好起來了。

青春期的孩子,內心是渴望正常的校園生活的,長期以來的灌輸,也讓他們對自己有一定的要求。

但抑郁症的影響,使她很難全身心地投入于學習。特別是在藥物治療後,注意力會變得更加分散。

而就在這時,她發現,原本站在她身後不斷盯著她的父母,竟然開始不管她了,“放棄”她了,甚至主動要求她不要太在意學習,健康就好。

這種急轉彎的調整和忽視,讓孩子感到被抛棄,陷入更深的絕望。

原來,在女兒各種不可理喻的行爲背後,竟然隱藏著這麽多痛苦的心理波動。

而我卻一直都把所有的問題都歸咎于女兒身上,認爲是她“出了問題”,恨不得想有一顆靈丹妙藥趕緊給她吃下,立刻“痛改前非”,蛻變成我期待的樣子。

但是現在,我該怎麽辦,才能不再和孩子“對立”,幫助女兒走出抑郁的泥潭呢?

老師告訴我: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是有時候,這種愛擺錯了地方。

對于抑郁的孩子來說,做好以下2點是非常有效的。

03

1、即便再心疼,也不要做孩子情緒的追隨者,先關愛好自己,這樣才有力量幫助孩子

當孩子抑郁焦慮時,整體的能量都非常低。

此時,父母一定不要過度共情孩子的低能量,做孩子情緒的追隨者。

如果父母和孩子的情緒一致,孩子很難從家裏得到正能量的改善和支持。

父母應該做的,是調整和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在科學的心理咨詢幫助下,讓自己先有力量。

然後再去共情孩子,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支持。

千萬不要把這個順序弄反了。

一開始我就弄反了,女兒的抑郁和痛苦讓我心疼,總是無法控制地跟隨她的情緒。

現在,我明白了該如何解決,我開始真正地成長自己,努力成爲一個有智慧的、溫暖的、情緒穩定的母親。

同時,也把學到的互動方法,隨時應用到與女兒的相處中去。

看到女兒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我會盡到父母的責任,溫柔而堅定地提醒她:即使在家裏也要正常作息,一會兒吃了飯去看會書。

出乎我意料的是,女兒不但沒有發脾氣,反而乖巧地“嗯”了一聲。

我想,應該是我的叮囑,讓她意識到,媽媽還會管著她,並沒有放棄她吧。

之後女兒的一次傾訴,也證實了這一點。

女兒告訴我,確診抑郁症後,我就像變了個人,我的努力和付出,她都看到了。

她知道,每天順著自己的情緒的媽媽有多辛苦,所以她感到很內疚,也很羞愧,也爲我笨拙的改變感到心疼。

但另一方面,我的這種態度,又讓她感到壓力很大,無法控制的煩躁、想發火。

她會對我大吼:“誰讓你這樣的!” “你自找的!”

但我被吼了也不敢反駁,唯唯諾諾的樣子,讓她非常後悔,痛恨自己對媽媽的行爲:“你怎麽能這樣做呢?”,“你還有沒有心?”。

她每天都在這種失控的情緒中不斷煎熬著自己,無法擺脫。看在我眼裏,就變成了喜怒無常,情況越來越糟。

現在想想,女兒當時多麽需要我正確的指引和幫助啊,但我卻浪費了這麽多時間,讓孩子白白受苦。

就這樣,我每天和老師溝通、學習,然後再應用到與女兒的互動中,科學地引導女兒。

女兒的情緒越來越穩定,母女之間的親子關系也越來越好。

2、調整親子互動模式:從自怨自艾的負能量,走向探索人生未來方向的正能量

過去,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很強勢,這也是她最終抑郁的根本原因。

從小到大,我經常告訴女兒,自己的童年生活條件有多差,但通過努力,我獲得了更好的生活。

我也希望能爲她創造更好地環境和條件,期待她有更好的發展。

我的初衷是激勵她,讓她明白如今的日子是多麽難得,我希望她能珍惜現在的生活,努力學習。

然而,這種“以己度人”的灌輸,是來自外部地壓力,而不是孩子內心油然而生,自主自發的內在驅動力。

時間長了,只會給孩子帶來壓力,讓她覺得學不好就是自己不行,對不起父母。

女兒抑郁之後,我的改變和順從,變成了一種情感綁架。

在她看來,我的討好,就是一種道德勒索,“逼”她盡快好起來:“你看,媽媽都已經改變了,都這樣了,你怎麽還能不快樂,怎麽還能抑郁,你還想讓媽媽怎樣?”

于是,明明相愛的母女,陷入了親子對立的惡性循環。

現在,通過學習,我改變了過去不良的親子互動模式。

我不再把自己的期望和要求,直接放在孩子身上,而是用科學的方法,來引導和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我告訴女兒:成績不是唯一考核地標准,但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熱愛和興趣。

女兒問我,怎麽才能知道自己到底喜歡做什麽呢?

我告訴她,很簡單,就是聽從內心的召喚。想想你從小到大,你最感興趣的事情是什麽?你做什麽事相對輕松容易就能做好,更能獲得認可和贊揚,那就是你天賦才能所在。

女兒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第二天,她興奮地跑過來告訴我,覺得自己將來應該是當一個作家!

我笑著問她,爲什麽呀?

女兒的眼睛閃閃發光,認真地說:因爲我小時候喜歡讀書,所以我沒有太努力,但寫作文的老師總是說寫得特別好。只是後來由于學習壓力太大,我顧不上寫了。四年級的時候我還寫過小說呢!我幾乎都快忘記了。

我鼓勵她:那就好好加油,不要埋沒了你的天賦!她重重地點了點頭。

可見,即使面對抑郁的孩子,父母也不能被孩子的負面情緒綁架,變得不敢對孩子提要求。

只有科學地引導和管教,才能真正引導孩子走出心理困境。

從那以後,女兒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努力的動力。她也明白,實現夢想的第一步就是努力學習,考上高中,再上大學。

女兒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或情緒起伏時,也很樂意與我溝通,一起討論解決方案。

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再去醫院檢查時,女兒的抑郁狀態已經沒有了。

陪女兒走出抑郁症,我想和父母們分享:其實我們沒有錯,只能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維方式,才導致了各種青春期問題和親子矛盾。

如果你的孩子,也遇到厭學、抑郁和其他青春期心理問題,不要因爲內疚或恐慌,選擇取悅,順從孩子,這不僅無濟于事,而且還會加重孩子的內心創傷。

你真正需要做的是,尋求專業的幫助,先關愛好自己,幫助自己成長起來,然後再去真正地幫助到孩子。

0 阅读:5

平等心理研究院

簡介:專注解決青少年成長問題和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