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父母越不講道理,孩子反而越優秀?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答案

平等心理研究院 2024-04-29 16:02:28

朋友是大廠的商務拓展,有名的談判好手,只要她出馬,基本上沒有搞不定的客戶。

但就這樣一個猛人,最近出問題了:搞不定自己的兒子。

“怎麽講道理都不行,油鹽不進!”

朋友的臉愁得恨不得都能擰出苦瓜汁來。

她說:“兒子馬上就要上初中了,但散漫得不行,成績不上不下的,多唠叨幾句,他就嫌煩,我實在是沒轍了,他和你關系很好,要不你幫我勸勸?至少讓我知道他在想什麽。”

受朋友委托,當天晚上我就給她兒子打了電話。從孩子有些稚嫩話語中我了解到了的原因——

“我現在聽到媽媽說話就頭疼。”

“我是一個青少年,不是剛出生的小孩子,我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我知道我的目標,知道應該做什麽,不應該做什麽,但她越說我就越不想做。”

“蔣阿姨,你知道那種感覺嗎?就像你頭上懸著一個巨大的鬧鍾,從早到晚,一刻不停。”

我當然知道,因爲我眼看著我的親侄女經曆了這個階段——青春叛逆期。

有人說: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終有一戰,孩子會爲自己要成爲自己而孤注一擲。

如果爸爸媽媽在這個時候和孩子硬碰硬,後果將是不堪設想。

所以,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正確的做法就是減少“填鴨式溝通”,少講道理。

道理越多,孩子越煩。往往結果就是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苦心,父母走不進孩子的內心,雞同鴨講,兩敗俱傷。

01

頻繁輸出

只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與青春期孩子溝通方法不當,究竟有多可怕?

《放學後》有一個典型的案例。

即將小升初的吳歡芮,有個盼女成鳳的媽媽。

每次吳歡芮做作業時,她媽媽都會在一旁不停地輸出:

“打B+你還不好意思跟我說B+,這個加號和B放在一起一點用都沒有!"

吳歡芮也翻起了白眼:“你回家後,就不能和我好好說話嗎?”

這下好了,媽媽立即開始了唐僧的唠叨模式:

“媽媽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就希望你能有本事有出息,我不希望你能改變我們的生活,我希望你能改變你自己的生活。”

“你不想像媽媽一樣幹活吧。”

這時,吳歡芮想試著和媽媽溝通,哭著說:

“既然我有自己的目標,我就肯定會努力,這事你不用管。”

但媽媽還是不依不饒:

“媽媽現在對你這麽嚴格,也是爲了讓你盡快實現你的目標。”

“我幫不了你,你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改變你的人生。”

媽媽就像一台複讀機一樣,沒完沒了。

被激怒的吳歡芮,徹底失去了溝通的欲望,拍著桌子怒吼:

“如果你再這樣逼我,也許我還真的會反呢。”

教育家盧梭認爲: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式,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和自我感動。

在很多孩子看來,父母講道理的背後,就是指責和批評。

因爲我做得不好,你才要跟我講道理。

因爲我做的不對,你才一直喋喋不休。

雖然父母的初衷是好的,但破壞親子關系的也正是這些道理。

有心理學家指出,12歲左右的孩子將進入青春期的核心階段。此時的他們已經處于一個自我意識要爆發的特殊時期。

他覺得自己非常有能量,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非常需要自主感。

如果父母的這些 “大道理” 打壓到了他的自主感,他所表現出的行爲就是叛逆。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小男孩離家出走的視頻:他氣喘籲籲地走在前面,父母不僅不勸阻他,還開著車給他加油。

母親在接受采訪中說:

“就是爲了在這件事上給他一個體驗式的教育。你說一萬遍,他也不會明白。你就讓他自己走,當他走累了,走哭了,摔倒了,他就明白了。”

再好的道理,都是冷冰冰的語言。無論經驗多麽正確,都不如他自我體驗來得深刻。

正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說:

“我聽過的,我就忘了;我看過的,我就記得了;我經曆過了,我就理解了。”

想讓孩子真正懂道理,父母要嘴上少講道理,學會用實際行動讓孩子明白道理。

02

被“道理”裹挾的孩子

不會有快樂的人生

心理學上有一種“麥拉賓法則”,又稱“55387定律”,它講的是:

當你和一個人說話時,對方能感知到的,是55%的形象和態度+38%的眼神和語氣+7%的具體內容。

也就是說,如果和孩子講道理,他最多只能吸收7%,剩下的93%是通過看肢體語言和聽語氣語調來理解的。

有一位心理咨詢講師,曾經分享過這樣的案例。

一個初中三年級的女孩,患有輕度抑郁症。

她淚流滿面地和老師傾訴道:

“我真的受不了我的父母了。從小到大,所有的大事小事,不是媽媽在唠叨,就是爸爸在講大道理。

現在除了吃飯時間,我都不敢和他們待在一起。因爲只要他們待在一起,他們就會一直不停地唠叨唠叨。

我很煩,想要逃,但我越逃,媽媽指責我就指責得越厲害。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麽辦了。”

爲什麽父母講道理會給孩子帶來這麽大的痛苦?

一位心理學老師說:“父母的唠叨,看似是一種關心,實際上是一種慢性心理折磨。”

我們仔細回憶一下,在給孩子講道理的過程中,是否總是習慣性地居高臨下?

如果孩子不聽,我們就會逐漸提高音量,加重語氣,想通過父母的“權威”逼迫孩子去認同和遵守自己的觀點。

即使我們的初衷不是這樣,但情緒上頭,很難自控。

至此,親子溝通在不知不覺中演變成了一場語言暴力。

心理學家馬歇爾曾提到一個觀點:

“當語言傾向于忽視人的感受和需求,以至彼此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就很難讓人體會到心中的愛。”

因此,唠叨是一把小刀,它會在不知不覺中削弱孩子的自信、自尊和判斷力。

冷冰冰的說教,除了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外,還會把他們推得越來越遠。

03

智慧的父母是“不講道理”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倒U曲線”。

指的是說服效果和次數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呈現反比。

大道理講一次兩次是道理,講十次八次就是噪音。

因此,智慧的父母不會經常和孩子“講道理”,而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體會道理”。

1、以身作則,便是最好的教育

童話大王鄭淵潔老師說:

“教育孩子時,要閉上嘴,擡起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想讓孩子成爲什麽樣的人,父母就先成爲那樣的人。

身教大于言傳,行動高于語言。對孩子來說,模仿和榜樣的力量,要遠遠高于 “講道理”。

2、只有撞撞南牆,才能更好地明白道理

如今網上流行一種“乳腺疏通式”帶娃。

如果孩子不聽話,那就讓他犯錯誤,當他撞了、疼了、吃虧了,自然就會知道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

不想吃飯?沒事,餓得睡不著自然就吃了。

早上賴床?然後讓他遲到一次,等到老師批評,同學矚目,自然尴尬地知道早起了。

讓他從小事中吸取教訓,事後再講道理,效果加倍。

俗話說,人教人,永遠教不會;事教人,一次就夠了。

3、換位思考,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曬娃狂魔”魯迅說過:

“不要把孩子當成縮小的成年人。孩子的世界不同于成年人,要把孩子當孩子來看、來教,一切都以孩子爲本位。”

講道理人人都會,但沒有一個孩子僅僅是靠聽道理,就過好這一生的。

俗話說,道理過耳,事過腦,愛過心。

如果道理說不通的時候,父母不妨換一種方式讓孩子明白道理。

有時潛移默化的影響,比針尖對麥芒的沖擊更有效。

0 阅读:155

平等心理研究院

簡介:專注解決青少年成長問題和心理教育